close

定義:

把瓶子拋、擲到海裡,拋出一份訊息,希望它能找到目的地。

1998年版,《拉魯斯小百科辭典》(Le Petit Larousse

 

瓶中信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:它不是很正式的傳送方式,靠洋流、風力和純屬機率的推送;它看起來不太協調,一個小小的實體被置放在一片廣大無垠的水域。它的透明讓人馬上就能看到裡面有東西,是某個人寫給有可能撿到瓶子的任何一個人。那種面對困難重重卻抱著希望的樂觀,期望在某一個遙遠的海邊,或許會有一個知心朋友撿到被沖上岸的瓶子。

 

製作方式:

  1. 找一個小汽水瓶。有蓋子可以旋緊的那種汽水瓶最適合。第一個步驟,先壓載。在瓶子裡裝些乾沙,然後把瓶子放到裝了水的水桶裡。找出能夠加重瓶子,又不至於讓瓶子下沉所需的乾沙份量。
  2. 瓶子要能浮起來,瓶頸朝下,漂在海上的時候,只能露出二分之一吋的瓶身在水面上。由於淡水與鹹水兩者的密度不同,因此,如果瓶子可以準確地漂浮在淡水上,就需要再多加點沙,才能讓它適當地浮在海水上。
  3. 旋緊瓶子本身所附的瓶蓋,或是用一個橡皮塞或瓶蓋把瓶子蓋緊。為了補強,還可以將瓶蓋和瓶頸浸到液狀石蠟中。

 

歷史上的瓶中信:

  1. 最早的瓶中信記錄可以推至西元前310年,希臘哲學家狄奧佛拉斯塔(Theophrastus)將密封的瓶子丟入地中海,試圖證明地中海和大西洋是相連的。至於回應的記錄,則付之闕如。
  2. 1490年代,哥倫布在他的航海日誌上記載,發現新大陸之後要返回西班牙的途中,被一場可怕的暴風雨給困住。他怕他的發現這等重要的消息可能會隨之丟了,因此寫了一份簡短的報告,並附上一紙短箋,請求撿到的人將報告送交西班牙女王,封在一個小木桶裡,再拋到船外。幸好,暴風雨減弱了,哥倫布逃過了一劫,因為他的訊息可沒有送到西班牙女王手上。
  3. 有一種說法甚囂塵上,據說1580年代,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正式任命掌管海上漂流瓶的開瓶者(Uncorker of Ocean Bottles)一職,並且宣布任何人只要擅自打開這種瓶子,一律視為犯罪行為,因為瓶子有時候可能藏有敵軍陣地的訊息,或是間諜的祕密通信。不過,這種說法雖然有點浪漫,很可能卻是虛構的。
  4. 1714年(也有人說是1784年),松山修之助(Chunosuke Mstsuyama)在太平洋上尋寶,發生海難,連同他手下四十四名船員漂到一座小島上。他所送出去的求救信,過了好幾百年,直到1935年才被人撿到。根據傳說,那只瓶子就是被沖上松山修之助從小長大的海灘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ttlelet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